您當前位置:龍椅山陵園 >> 殯葬文化 >> 瀏覽文章

                              挽留死者的招魂禮儀

                              2013/2/27 16:26:55 本站原創 佚名 【字體: 點擊數:

                                  招魂儀式古人稱為“復”或“復魂”,是在斷定人已死去時舉行的。周制:人初死,須活著的人持死者上衣,登屋頂,面向北叫喊死者的名或字(男名、女字),然后卷起,投于屋下,由人接著,蓋 在死者身上?!抖Y記 禮運》“: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嗥)!某復。”又《喪大記》“:皆升自東榮(榮,屋翼,即屋檐兩頭翹起的部分),中屋履危(屋東西向之中央高危之處,即屋頂),北面三號,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榮。”又云:“凡復,男子稱名,婦人稱字。唯哭先復,復而后行死事。”《儀禮 士喪禮》亦有類似的記載“:復者一人,以爵弁(古代貴族 的一種帽子)服,簪(連綴)裳于衣,左向之。極領于帶,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嗥)某復,三。降衣于前,受用篚(竹器),升自阼階(堂前東階),以衣尸;復者降自后西榮。”這些記載是說,要從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呼名呼字,共呼三聲,以期死者的靈魂返歸于衣,然后從屋的后方下來,把衣服敷死者身上,此衣服又稱作“腹衣服”。此“衣服”為人所著,芳澤之親,有著“肉體”和“氣息”的雙重聯系;亡魂或許會被其所吸引,依著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它的原理似乎是所謂“交感巫術”里的“借代律(”以部分代整體)和“接觸律(”感觸及對象的附著物或排出物便可能影響對象)“。衣”的形狀又很像人體,這就多了一重“類似聯想”由形推質,以虛帶實,從而使它還具有一種“模擬巫術”的意味。
                                  有T形《帛畫》就作“衣”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的學者認為它就是墓中出土遣策里的“非衣”(緋衣)或“飛衣”,跟文獻所謂“復”以“衣裳”相合,是“以衣招魂”風俗禮制的文物證明, 在《楚辭》中有《招魂》、《國殤》等篇章,用來超度死者的亡魂,可見這一古禮當時在楚地已流行。云南傣族叫魂詞里便有“:爹媽叫著你,快來進魂籮,快來穿新衣。” 據說過去傣族幾乎家家都準備著叫魂的“魂籮”“,招魂時,把死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里,放上白米和白線,而后提到寨外去叫魂,表示把魂提回來”。這就是《禮記 士喪禮》中的“秦篝齊縷,鄭綿絡”了
                                  如果死者死在路上,就踩著死者所乘車的左邊車輪中心的圓木登上,用車上旌旗的旒招魂?!抖Y記 雜記上》“:如于道,則升其乘車之左轂,以其綏復。”鄭玄注“:綏當為緌,讀如蕤賓之蕤,字之誤也。緌謂旌旗之旄也。去其旒而用之,異于生也。”孔穎達疏“:今在路死,則招用旌旗之綏。是在路則異于在國,故云于道用之,亦冀魂魄望見識之而還也。”之所以“復”,《禮記檀弓下》說“:復,盡愛之道也,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這就是說,生者不忍心其親人死去,故祈求鬼神,希望死者的靈魂從幽陰處回到尸體上來,死而復生。這一儀式含有最后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充滿了宗教與迷信的色彩。
                              招魂之后,親屬要再次觀察死者鼻孔前的新絮,并摸其心臟脈搏,然后才確定死者是否真死。如死者不得重生,才正式舉行喪事,立喪主、主婦、護喪、司書、司貨。
                               

                              相關閱讀:

                              欧美日韩亚洲中字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