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守望文明祭祀 節地生態懷恩思遠 ——寫在2016清明節之際
一束鮮花寄托哀
除了勸導少放或不放鞭炮,陵園還準備了活動炮池,既可減少空氣污染,也便于垃圾清理。
本報記者 余毅 文/圖
“清明時節雨紛紛”,又是一年清明至。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活動,清明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重視。而且它也是一條維系海內外華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紐帶,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在這個祭奠祖先、紀念逝去親人的傳統日子來臨之際,祭掃也被提上議事日程。今年的主題是“平安祭掃,節地生態”,我市各墓園的祭掃也呈現出文明、健康、環保、安全的新風尚。“十二五”以來,全市民政部門深入貫徹國家和省、市有關殯葬改革工作部署,大刀闊斧深化殯葬改革,移風易俗革除殯葬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文明殯葬、節地生態安葬理念深入人心。全市殯葬工作在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法規創新、生態惠民殯葬、殯葬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市殯葬工作走出了一條健康發展之路。
提升殯葬服務
業務建設更規范
“我們的目標是‘平安文明過清明’,要做到安全無事故、服務無缺陷、細節無糾紛……” 清明節前夕,龍椅山陵園再次召開會議,就清明節期間陵園接待祭掃工作進行補充、安排、部署。為迎接清明節祭掃高峰,更好地為祭掃市民服務,這已是3月4日以來,該陵園第4次召開相關會議。據介紹,清明節市民祭掃活動呈現“短時間、小空間、高密度”特點,所以,他們建立相關清明節工作機制,確保祭掃安全、有序進行。
作為我市唯一一個市級公墓,龍椅山陵園主要包括生態陵園建設及配套公墓、道路綠化、配套設施等;墓地綠化達80%以上,經營性墓地為輔,盡量保留現有的植被,達到“遠眺青山綠水近看逝者安息”。墓地總規劃用地為100畝,綠化率達80%以上。公墓堅持墓區生態化,做到墓穴小型化,墓碑工藝化、墓葬區園林化特點。
近年來,陵園打造便民、規范、文明的殯葬服務,全面提高殯葬事業發展水平。一直以來,陵園特別重視內部管理,加強制度建設,堅持以制度管人,用制度辦事,認真抓好效能、作風建設。從部隊到地方,從國有大型企業到陵園公墓,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譚德武,也有著外人難以想象的大跨越經歷。2010年以來,他開始主持陵園的管理工作。陵園很快修訂完善了相關獎懲、考勤、值班等制度,全面落實殯葬服務項目、收費標準、服務內容、服務程序、服務承諾、服務監督“六公開”制度,實現殯葬服務陽光化。完善業務接待、接運工程、墓碑刻字等操作規程,落實崗位責任制、責任追究制,確保工作零差錯。2012年以來,該園連續多年被市民政局評為殯葬工作先進單位。
“墻上掛的是我們的承諾書,每個工作人員都按手印了。”陵園工作人員張麗紅介紹說,陵園管理很規范,大家周末值班、節假日值班都要填寫值班記錄,至今已經厚厚的8本。當然,人文關懷也讓員工溫暖,生病、生日都會有領導看望慰問。在這樣的工作氛圍中,大家都愛崗敬業、團結協作。
龍椅山陵園的管理服務只是我市殯葬管理、服務的一個縮影。
目前,我市有18個公益性公墓、8個社會性公墓,2個殯儀館,5個殯葬管理處(所),2個殯葬執法隊。殯葬服務設施明顯改善,固定資產及基礎設施投入由原來的300多萬增長到4億多元。我市還在全國將殯儀館中率先打造生命文化教育館,通過“珍愛生命”、“孝親敬老”、“廉潔清明”等主題教育,讓每年到館治喪的群眾和參觀、學習的社會公眾共80萬人次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啟迪,受到教育。
“近年來,市殯儀館、蓮花公墓被民政部列為全國殯葬改革示范單位,全市殯葬工作4次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先進”。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殯儀館作為“民政部培訓中心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研究與學生實習基地”,通過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三個認證,“眉山殯儀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通過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核,納入全國第二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是全國第二批試點項目中唯一的殯葬項目。今年,我市將深入推進試點項目實施,并將參與2個國家行業標準制定,提升我市殯儀服務能力,為全省全國殯葬單位服務能力建設提供樣板。
推進惠民殯葬
“節地生態”漸入心
提倡綠色祭掃
文明低碳成新風
“十二五”以來,我市大力推進惠民殯葬,將免除困難群眾基本喪葬費工作作為民生工程推進,加強殯葬基本公共服務,減輕人民群眾殯葬負擔。2010年,率先在全省開展對全市城鄉低保戶、農村五保戶、城市“三無”對象等困難居民免除基本喪葬費;2012年、2013年,免除對象新增了重點優撫對象和百歲老人;2014年,青神、丹棱、洪雅三縣實行基本喪葬費全免;今年,另外三個區縣免除范圍再次增加到全市60歲以上居民。目前,基本喪葬費免除面達90%。據市民政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市已免除1.8萬死亡人口的基本喪葬費1200余萬元。
4月1日,眉山市“第四屆集體公益生態葬”活動在蓮花公墓舉行,向社會免費提供100個生態葬(鮮花葬)墓位。生態節地葬是指人的遺體火化后,通過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處理骨灰,具有環保、節能和成本低等特點。其中生態葬為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如樹葬、花壇葬、江葬等;節地葬為保留骨灰,但墓穴面積小于1平方米的安葬方式,如壁葬、室內葬、骨灰寄存等。不久前,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草坪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近年來,我市通過政府引導,各種生態節地葬法,越來越被市民所接受。“我們陵園的墓地都不超過1平方米,在此基礎上還推出了生態節地葬。”譚德武說,樹葬、草坪葬等生態節地葬因節地環保,價位低,所以選擇的市民越來越多,占陵園墓地銷售的25%左右。
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由于政府重視,措施有效,群眾支持,多年來,倡導推行火化、喪事簡辦、厚養薄葬已為眾多市民所接受。全市火化率連續8年穩步提升,全市火化率達77%,火化區火化率達95%以上,丹棱、青神兩縣火化率近100%,居全省前列。
我市今年出臺了《關于全域推行綠色殯葬的實施意見》,任務之一是突出生態安葬,大力推行樹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不占地或盡可能少占地的生態葬法,將骨灰撒散、深埋不留墳頭或集中存放。我市將對生態安葬實行獎補政策,降低群眾喪葬負擔。公墓生態葬比例達新葬墓穴的40%,2020年達到80%?;鸹呛粚嵕G色殯葬的基礎,2020年,實現全市火化區火化率100%。從2017年起,我市將全民免除基本喪葬費,讓殯葬改革成果更廣泛地惠及于民。
隨著清明節臨近,前去公墓掃墓的市民日漸增多。有的市民手拿紙錢、鞭炮等傳統拜祭品,有的手捧鮮花、塑料花。“清明祭掃就是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悼念,我覺得鮮花祭拜的方式相比于傳統的燒紙燃放鞭炮更環保。”與家人一同帶著鮮花前往龍椅山陵園拜祭的吳女士說。
在龍椅山陵園外,遠遠就能望見“少燒紙錢少放鞭炮安全環保最重要”的宣傳標語。陵園內,一簇簇黃白菊花、塑料花成為一道文明的風景。
前來祭掃的市民中,大多數年輕人選擇用鮮花代替燒紙錢、放鞭炮,他們表示,帶著鮮花去祭祀先人,既環保又時尚,感覺和親人離得更近。正在掃墓祭奠逝世妻子的張大爺,將一束塑料花擺放在妻子墓前。他告訴記者:“前兩年孫子、孫女兒拿著鮮花給他們奶奶掃墓,我是堅決反對的。不燒紙錢老伴兒在那邊沒錢花怎么辦?”張大爺說,在孩子們的開導和灌輸下,加上陵園工作人員的宣傳、勸導,自己也理解、接受了不燒紙錢、不放鞭炮的祭掃方式。“祭掃關鍵是一份心和情,就像陵園里掛的‘一束鮮花寄托哀思,一份守望文明祭祀’。”張大爺說,清明祭祖說到底就是個紀念,燒紙錢、放鞭炮又制造垃圾又污染環境?,F在,他不僅自己文明環保祭掃,還會向周圍人宣傳。
據龍椅山陵園負責人譚德武介紹,近年來,他們一直堅持宣傳、引導市民接受文明低碳祭掃觀念,盡量消除燃放鞭炮、焚燒紙錢等祭祀習慣。通過懸掛標語、網絡提醒等方式進行宣傳的同時,用細致服務緩解現場污染。“我們為祭掃市民提供300個燒紙盆,讓他們不漫山遍野隨處燒紙。只要發現有燒紙后的垃圾,工作人員都會立即清掃。”譚德武說,他們除了勸導少放或不放鞭炮,引導到固定炮池燃放外,還用鐵桶做成活動炮池。既可減少空氣污染,也便于垃圾清理。“現在用鮮花祭祀的人已經越來越多,我們每年清理的炮渣、燒紙垃圾也都在逐年減少。”經過近幾年的宣傳和倡導對文明祭掃方式的大力倡導,人們的文明祭掃意識逐步增強。在龍椅山陵園周邊銷售祭祀用品的店鋪老板告訴記者,近年來,去陵園祭掃的市民購買塑料花的越來越多。“塑料花價格較便宜,保存時間長,顏色鮮艷,不需要打理,不少人不購買紙錢、鞭炮,而是選擇塑料花。”
清明綠色祭掃,交通出行也是陵園工作的重點。自2011年起,清明節前來祭掃的人次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陵園積極與交警部門協調,節日期間易堵路口均有交警疏導。同時,在清明節前夕,工作人員就在網站發布相關信息,倡導市民通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等方式出行,提醒市民祭祀避免高峰出行,盡量錯峰祭祀,合理安排時間,前來掃墓。2011年以來,龍椅山陵園的清明祭掃未發生重大交通堵塞及安全事故。
據悉,近年來,我市倡導、宣傳移風易俗、文明低碳的祭掃新理念,大力提倡天堂信箱、黃絲帶、鮮花祭掃等新祭掃形式,引導群眾文明低碳祭掃。目前,綠色祭掃已逐漸成為新風尚。
讓清明更“清明”
丫丫
“春雨杏花滿清明,追思猶怨水煙輕。”又是一年清明祭。
清明節是國人紀念和追思已故親人與祖先的傳統節日,前往親人墓地或骨灰存放處祭祀是清明節的傳統活動。清明祭掃,是返本追宗、緬懷先人的儀式。重視祭掃,有雙重的好處,一是有助于弘揚“孝”的傳統美德;第二個好處是,能夠讓我們及我們的孩子,通過對先人恭敬肅穆的禮敬儀式,培養敬畏感??茖W的昌明,容易使人們打破敬畏;道德的弘揚,則讓我們重建敬畏。這是清明文化的傳統大義。
近些年來,隨著清明節成為法定假日,清明祭掃日益得到重視。這是好事,其中可見清明之風所形成的良性循環。但是,事情的另一面是,盡管許多人知道焚燒冥幣等祭祀物品會帶來環境污染、火災隱患等諸多危害,清明祭祀時仍選擇為已故親人、祖先燒上幾把紙錢、上幾柱香。
如今,隨著多種祭祀方式的出現,人們寄托哀思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正如龍椅山陵園管理者倡導:祭掃者可以通過獻一束鮮花、寫一張卡片、種一棵親情樹、開家庭追思會或網絡祭奠等方式,表達對逝者的追思,以節約文明低碳環保的方式緬懷先人或思念故人。
給先人祭掃應倡導文明的方式,這是一個過程,從隨處亂燒紙,到前往指定地點燒紙,再到減少燒紙數量,讓一點一滴的變化推動文明祭祀前行。我們堅信不久的將來,文明祭祀定會蔚然成風,讓清明真正“清明”起來。
今天,我們常說,追求物質的腳步過于匆促,靈魂已經落在后頭。因此,清明的文明,清明的自然,正是我們安放迷途和疲憊的內心的理想家園。
清明,具有大自然的清明、個人內心的清明、政治的清明三個層面。正如一位智者所言:山清明水清明,葆山水之勝;天清明地清明,存天地之靈;人清明心清明,揚人心之誠;家清明國清明,昌家國之盛。祝清明時節更清明,愿太平盛世更太平。
相關閱讀:
